张海文所长做“北极治理相关政治与法律问题”主题讲座

作者: 陈美诗| 发布时间: 2021-11-29 | 阅读数:

2021年11月25日(星期四)14:30-16:30,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永利官网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文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北极治理相关政治与法律问题”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yl7703永利副院长施余兵教授主持,国内高校师生共计约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线上专题讲座。

张海文所长在讲座中主要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极的相关概念和地理范围,二是北极地缘政治的多面性,三是“北极法律体系”构建进程加速。

张所长认为,讨论北极问题首先应该厘清的是何谓“北极”。因此,张所长解释了北极点、北冰洋、北极地区、北极国家等几个相关概念。其中,张所长重点指出,“北极地区”的地理范围视研究主题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主要存在北极圈、物候线、树线三种界分方式。此外,张所长还以图示展现了北极国家的分布情况和北冰洋洋底的地貌特征,这关系到相关国家能否主张200海里外大陆架的问题。通过张所长生动翔实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北冰洋面积虽小,却是通过边缘海沟通太平洋、大西洋的重要门户;该区域内强国林立,势必形成复杂的国际关系。

随后张所长谈到了北极地缘政治具有多面性,涉及多领域、多层级的问题。北极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军事战略价值,北极航道的开通,必将改变世界海运格局,从而间接提升北极周边国家的政治地位。同时,由于世界主要大国、军事强国均集中于北半球,北极地区向来成为各国军备竞赛的必争之地。除传统的价值因素外,北极地区还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样复杂的利益格局之下,围绕北极治理的主导权以及北极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环北极国家之间、北极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但国际关系是动态发展的,竞争与合作、需求与防范并存,对于中国而言,必须找准时机、抓住机遇、加强同北极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合作。

本次讲座最后一个部分讨论了北极法律体系的构建及其进程。与南极地区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条约体系适用于北极地区,且北极地区的陆地、海域和冰盖、海床和底土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依据主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这是北极地区法律适用中极富特色的一面。但是,《公约》与《斯约》之间以及二者与其他国际条约之间尚存在许多适用方面的冲突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涉及北极地区海上航行的法律问题、东北航道管辖权问题等。针对北极地区法律适用日益多元化的问题,张所长按照“软法与硬法”的标准对适用于北极的国际法进行分类,并总结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北极国家的适用方式和领域等内容,直观展现了目前北极地区法律适用的整体框架。张所长认为,专门适用于北极的法律体系正在形成且进程不断加快,寄语同学们按照国别对北极作精细化研究,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剖析其中的法律冲突问题以及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利与弊。

在本次讲座的讨论环节,针对师生提出的“科考船在极地科考是否会受阻”“中国有否在极地捕鱼”“BBNJ协定与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的联系“等问题,张所长逐一予以解答。

本次讲座围绕北极治理相关问题展开,张海文所长思路清晰、视角独到,对我院师生更深入地理解北极法律体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讲座的最后,施余兵教授对张所长及与会师生表示了感谢,并期待张海文所长再次为我院师生带来精彩讲座。


文/图  周涵鑫